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钴料分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由于它们所含成分多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进口料即"苏麻离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并含有砷,故称"髙铁低锰"料,而国产青料则相反,含铁量低,含锰量高,所以称"低铁高锰"料。
明清瓷器鉴定是以青花瓷器为轴心的。明代各朝由于青花原料之不同,在产品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器所使用的原料,一般可划分为如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明初洪武时期为代表。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认识,经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御窑厂的发掘证明,《浮梁县志》有关洪武二年建立了官窖的记载是可靠的,经考证洪武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为元代剩余的进口料。从发掘的大量洪武青花瓷器的特点与风格上看,也得到了印证。
第二阶段是以明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史书记载,这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沟通了中西的海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出使时携带物中包括大宗的瓷器,带回来的有青花瓷所用的青料"苏麻离青"料,这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是以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为代表。这一阶段青花瓷器的生产仍然是主流,在技术上尽管与前期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但由于进口青料已经用完,改用了国产青料"平等青"。这就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呈色特点不同于前期永乐、宣德青花的主要原因。
第四阶段是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嘉靖时期青花的原料为"回青"。青花呈色出现一种微泛紫红的浓重、鲜艳的色调。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除早期仍用"回青"和嘉靖呈色相似外,中期以后"回青"料断绝,改用其它青料,具有蓝中微微泛灰而颇有沉静之感的特点。
第五阶段是以清康熙时期为代表。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使用的青花原料是云南的珠明料。采用的是所谓的"墨分五色"即"分水"的画法。青花呈色纯净明亮,蓝色鲜艳,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效果。为雍正、乾隆的青花瓷器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第六阶段是以雍正、乾隆时期为代表。雍正青花沿用康熙青花的色料,但已不如康熙青花那样艳丽,其色泽一反康熙时的浓青,较多地仿明代成化,比较淡雅,这是雍正青花瓷的本色。也有一部分仿明宣德的作品,其呈色也有宣德青花那样的晕散现象及黑色斑点。乾隆时期多仿明宣德青花,为了追求宣德青花瓷器的效果,往往晕散除有黑色斑点外,在釉质与釉下气泡与釉面特征上都与宣德胎质相像。
第七阶段是以嘉庆、道光时期为代表。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的瓷器生产仍以青花瓷器为最多,嘉庆、道光的青花瓷器,都继承康熙、雍正时期的青花,其呈色不如康、雍时期稳定,如康熙青花的翠蓝,有的蓝色偏灰。咸丰、同治以后更多仿康熙青花的翠蓝,但不如康熙青花下沉而显得比较单薄。光绪、宣统以后的青花,尽管呈色有康熙时期的翠蓝,但更为单薄并给人以飘浮在釉面上的感觉。
景德镇的青花瓷器自元代开始烧造以来,明清各个时期始终盛烧不衰,并大量出口运往海外。青花瓷器不仅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已成为我国瓷器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著称于世。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