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宣德时期,除了在烧制青花瓷器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外,在烧制颜色釉瓷器方面也有创新之作。
如永乐时期的白瓷,制作较为精致,胎体薄到能够照光见影,故一般俗称"半脱胎"。薄胎瓷往往有暗花刻纹,由于这种白瓷釉色柔和悦目,似白糖色,有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故称其为"甜白"。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物理与化学方面的测试,认为这种白瓷特有的那种"元莹如玉"的质感,是因"釉中含有多量的微细的残留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云母残骸而形成的","釉的组成结构和外观"既不同于元代,又不同于明代其他时期的白瓷,而形成真正的"一代绝品"。由此可知,这种白瓷是利用含铁含钛质极微、助熔剂极少的优质原料烧制,使其瓷釉白度更高,瓷胎更接近现代硬质瓷的水平。这一巨大成就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铜红釉瓷器与钴蓝釉瓷器的烧制,是从元代开始的。明永乐、宣德时期在元代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烧制成功,应当说是这时期的又一重大成就。
铜红釉的做法是将氧化铜掺人釉料之中,作为釉施于器物表面,在大窑内烧制而成的。铜红釉瓷器与釉里红瓷器一样不易烧成,发色往往为紫红色、褐紫红色,鲜红色者很少见,因此,流传下来的铜红釉瓷器很少。明初洪武时期铜红釉瓷器,往往红中微微泛黄,证明其在成瓷过程中,窑室内的还原气氛不够充分所造成的。这就形成了洪武时期铜红釉的一个重要特征。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瓷器烧得非常成功,色泽鲜红艳丽,很像红宝石,故有"宝石红"之称。
钴蓝釉与铜红釉,在烧造工艺上完全相同,只是它们的着色原料不同。钴蓝釉是将氧化钻料掺人釉中,施于器物的表面,放人窑中烧造而成。钴蓝釉瓷器烧成较铜红釉烧成面宽,流传于世的也较铜红釉瓷器为多。钴蓝釉瓷器尽管出现在元代,但在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得更好,蓝色艳丽,像宝石蓝一样,故有"宝石蓝"之称。到了明代中期,红釉瓷器就很少见到了。因此有烧制技术失传的说法。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恢复了生产。
郎窑红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品种。郎窑是景德镇官窑巡抚郎廷极在此期间管理的窑,窑中所烧的是一种红釉瓷器,所以得名"郎窑红"。郎窑红釉面光亮,并有细开片纹,釉色有浓艳和浅淡之分,有纯红色较光亮的玻璃釉,也有紫红色的较深的暗光釉。郎窑红瓷器因为釉厚,釉汁下淌,在器口部位上呈现出白色的口沿,故称其为"灯草口"。
除郎窑红瓷器外,还有一种豇豆红,也是康熙时期创制并与郎窑红并驾齐驱。它的色调淡雅柔润,又称"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等。它的釉色红似豇豆,并带有绿色苔点,这种苔点原为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釉中,掺杂一些星点绿斑,反倒也相映成趣。
还有一种霁红釉瓷器,也是这时期的创造。它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同于豇豆红的淡雅柔润,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
以上郎窑红、豇豆红、霁红都是利用铜作着色的色料,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控制还原焰气氛烧成的红釉瓷器,也是由于其中胎、釉料中含铜量的多少以及施釉工艺的差异,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品种。
本文由瓷器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