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玉器的形状:正面的中央部分高耸突出,上端中间又凸出形成三角尖;两侧为稍低而略为上翘的平台,其下边内折弧收而成为有阶梯的根部;在最底部的宽短榫座上,有三至五个钻孔。整件文物的轮廓有如平伸双臂站立的人,又如张开双翼的王冠。由于它们出土时都在头顶附近,故大都以为是皇冠上的装饰物,通过孔洞来缝系于帽子上。这种推论听起来颇为合理。
近年在浙江海盐出土了一件玉背象牙梳,这件玉背是另一常见玉冠饰的类型,出土时嵌于象牙梳的顶端,以两枚横向的销钉固定。这件良渚文化唯一的梳子解决了悬疑多年的玉冠饰功能问题。通过这个新发现可以推测,这件玉柄的梳子材料是木、竹一类易腐烂的东西,梳子的上端钻有和榫座上的小孔对应的孔洞,以便穿线绑牢。
这件透雕玉梳柄的制作非常费工,即使花一年的时间也不足为奇。
这块玉已不是原来的颜色。玉是石头中非常坚硬的一种,古代只能用蚀磨的方式慢慢成形。在良渚时代以前,绝大多数的玉器都是素面无纹,偶尔才有简单的线条;但是良渚的人却有办法刻划细致复杂的纹样。这是因为良渚的玉工发现了一种让玉变软的方法。软玉的硬度是莫氏6~6.5度,经过高温烧烤后,石头的颜色变白,硬度可降到3度多,就比较容易加工了。这件玉器的颜色已变白,表明已经用火烧烤过了。
第二步是把玉片切薄并琢磨成外廓形。虽然也费工,却难不倒古代的玉工。在没有先进的工具前,主要靠在平面上慢慢地蚀磨。接着应该是刻划线条。这事先已设计好,甚至还画了图样。这一件的两面纹饰相同而对称,用阴线刻神人兽面像。比照当时的较写实的图样可知,中间的主要纹饰可能是图案化的兽面。最上部分是额头,之下的圆圈和两个半月代表鼻子和两旁的眼睛,下面是嘴巴和下颌。此主题的两侧各有一个戴羽冠的人像,侧身侧脸而左右相向。它们可能是主题的耳朵部分。最后是钻孔透雕,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最困难的部分是挖刻线条。从放大的照片可看出线条的边缘有非常短细的锋芒,据此可以推测它是在玉片上放石英砂一类高硬度的细粒,用细竹尖沾水往复在玉片上摩擦,慢慢地让石英砂磨蚀表面而成凹下的线条。由于每条线都要往复摩擦千百次,所以造成了锋芒的现象。
用如此费工的方法在两面磨蚀同样的图案,就很容易理解这件玉柄梳的主要功能是在展示。在良渚的墓葬中,玉柄梳经常伴随多件的玉柄笄。有些玉柄笄端部还有钻孔可系绑绳线,由此可以想象其盛装的模样。这些人在社会中当然属贵族阶级。这个遗址中男性墓的随葬也很丰富,且有持权威象征的玉钺,可知这已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是妇以夫为贵的时代了。
本文由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www.chinawenwu.cn)整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