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与斧异名而同形,都是以纵直面为打击重点的工具或武器。后来习惯称砍伐树木的为斧,称处罚人或代表权威器具的为钺,与制作用玉或青铜无关,与尺寸大小亦无关。这件玉钺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钺,端为柄的冠饰,下端为柄的端饰。上下端饰可有可无。
这件玉钺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钺的左上角处所刻的一幅浅浮雕的戴羽冠的人骑在一匹野兽之上的图案。同样的图案也见于另一件玉琮。其线条的纤细、图案的复杂详细,都是前所未有的。古代的工具不可能在坚硬的玉材上刻划绵密的线条,所以玉器只有简单的纹饰。唯有良渚文化的人们发现用火高温烧烤后,玉材可变软而可刻划。这件玉钺也用同样的手法完成。除了神兽复合图案外,左下端也刻了一只浮雕的鸟。在钺的右中部钻了一个孔洞,应是为了捆缚于柄而设。这个孔洞很小,只能穿过细绳,捆绑起来可能并不很牢固,可以判断不是实用器。
这件玉钺磨制得非常精细光洁,无锋口,也无使用的痕迹,在腐烂的木柄处,还可见朱砂涂痕及镶嵌的百余颗小玉粒。它全长约 80厘米,可知是一把非常珍贵的单手把握的象征性礼仪用器。从以上的现象, 大致可以确定这把玉钺的主人为掌握政权的王者。再根据墓葬的位置, 此钺握在下垂的左手中,更可从文献印证其身份。《尚书,牧誓》描写周武王克商后,"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诗经,商颂,长发》咏怀商汤克夏也有同样的杖钺秉旄的描写。这些都说明了王者左手拿钺的传统起码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
王权是一种比其他地位更高的表征,是社会有了阶级之分以后才有的事。按照中国的传说,4800年前黄帝战胜炎帝,统一天下后始创制度,制作不利打仗的垂地长衣裳,上有费工的刺绣,以示人民不再有战争, 可放心地生产养息。制作这件玉钺的时代,约与黄帝同时或稍后,此时部族间的争执已扩大,不但有战争,也有了处罚的行为,族长就是掌握刑法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良渚的王头戴羽帽,身穿有刺绣的长衣,胸前挂着一串玉饰,左手拿着这把玉钺,右手拿着白旄,意气风发地指挥战争的神态。
良渚文化是近数十年才发现的重要文化类型,因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范围大致在浙江北部至江苏南部一带,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至前2200年之间,已全年经营稻作农业。此遗址的陶器虽也有其特色,但最著名的是其大型墓葬随葬玉器的质量之佳与数量之多为其前时代所未见。有时一个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竟达五十七件。超大型的墓所出玉器竟都是真玉,而较小型的就杂有假玉。这说明当时不但有制度确 定埋葬的等级,也有辨别玉质好坏的技术。可能当时的社会已朝国家组织的方向演进,而不再是朴素的氏族社会了。
本文由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www.chinawenwu.cn)整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