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史前尖底瓶
尖底瓶,大腹便便,小口尖底,形体怪诞。每逢看到它,就令人想起那位"半坡姑娘"来。

在西安城东,渭河之滨,有处古老的居民区半坡遗址。那是六七千年前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先民的一处聚居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现已被辟为一处别具风格的半坡博物馆。博物馆院内中央,有一池碧水,池中有小山,山上塑有一位正在汲水的姑娘。她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就提着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双耳尖底瓶。她正欲汲水,可又怕惊跑了水中的鱼儿。这位半坡姑娘就是那女性备受尊崇时代的象征,而那尖底瓶儿,也正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杰作。

这种汲水尖底瓶,腹大底尖,空瓶放置的时候是倾斜的;置于水面,受水浮力,即倾倒而注水。水至半瓶,重心下移,瓶身就自动端正,直立着浮于水上。若再往上一提,猛然往下一放,借助瓶身的重量,瓶即没入水中,可以注满水了 。 一旦注满水,瓶身就会沉入水底。说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孔子到鲁庙参观的故事来。

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一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的老者。答是"宥坐之器"。宥,也写作"侑",或"右",义为劝诫。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诫的器物。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倾没),果真如此吗? ^遂让弟子取水来试验,果真如是。孔子感慨地这种双耳尖底瓶,原为先民汲水之器,何时始成为劝诫之物的呢?相传,早在三皇五帝之时就有了劝诫之器。在夏代,与夏禹同时的伯益就讲过"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老格言。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字,形状像两手捧着一个尖底瓶,瓶成倾斜之状。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该字为宥坐之器名"欹"。欹器在周代已成为罕见的古物,被供奉于庙堂之上,以示子孙不要忘记先人的遗训。可是,春秋时人们对其已感到陌生,连孔子也是请教了守庙老人方知其名的。

这种以物为戒的古老风俗,先秦以后就比较少见了,但在民间其古风余韵犹存。

西汉时,公孙弘以布衣被选为宰辅,临行时,同乡邹长倩送他三样东西:一束生刍(青草),一卷丝,一个扑满。公孙弘未解其意。邹长倩说:"生刍一束,是借用《诗经'小雅'白駒》中的一句话: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愿你安于德操,守身如玉。丝,是很细的,但可积之如线、如绳、如缆。可知事物总是由小到大,由微而著的。愿你不要忽视小事,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扑满,这存钱的陶罐,有入口而无出口, 一旦装满钱,就被打碎。愿你不要聚敛无度,要以扑满为戒。

前几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座盛唐墓中,发现有橫排六幅壁画。中间四幅画的是四个自励德操的人物。左边一幅画一欹器,右边一幅画一扑满,旁有一捆草,卷丝。这画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以器励志的风习。

这种以器励志的古风,可以说是后世以座右铭为戒风习的滥觞,其特点是以物示喻,有器无铭。战国时,青铜铭文中已出现劝诫文字。秦汉时,铭物申鉴之风始盛。其特点是铭刻于器,铭文都是以物为喻,隐含鉴戒。东汉时,文学家崔瑗始创座右铭,其特点是书铭为戒,有铭文而无器物,当然也就不用比喻,而是直陈鉴戒之辞,与今日之座右铭已全然无异。追根溯源,可以说,座右铭之祖原为半坡姑娘用以汲水的这种尖底瓶啊!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