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Content 首页 > 文物鉴定 >
我国瓷器首推青瓷为最早
瓷器的发明和制陶工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陶器发展到瓷器,中间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即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青瓷,再发展到东汉时期的青瓷这样几个阶段。这反映了青瓷的烧成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我国瓷器首推青瓷为最早。原始青瓷无论在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上均已接近于瓷器而有异于陶器。早期青瓷脱离了它的原始性质,为进一步烧成青瓷奠定了基础。青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瓷器的开始。

我国青瓷的烧成,考古学资料以及科学工作者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把瓷器出现时间定在东汉,是以考古资料与科学研究数据为依据的。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冢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青瓷。而以江西,特别是浙江发现的最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纪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纹四系罐,"熹平四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纪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与朱书"初平元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等。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出现,证明我国青瓷的烧成不会迟于东汉晚期。

东汉时期烧制青瓷的窑场,在浙江的上虞、宁波、慈溪、永嘉以及江苏的宜兴等地均有发现,其中要以上虞县的窑址为最多。它们分布在顶尖山、龙松岭、凤山、太湖岙和四峰山等地, 形成五个大的窑址群。这些窑群的时代有早有晚,但不互相衔接,在发展顺序上既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又可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阶段性。分布在大顶山东西麓的窑址,烧制以壘、瓿、罐、壶和盆等器类为主。其中罄和瓿属于印纹硬陶制品。罐、壶、盆等尽管器表施有青釉,但质地颇为粗劣,仍属于早期青瓷的范畴。窑址中采集到少量的早期青瓷的标本,胎质比较坚密,表面施以青黄釉或青灰色釉。这种现象表明,在东汉前期烧制的主要的仍然是印纹硬陶,同时兼烧少量的早期青瓷。分布在龙松岭脚一带的窑址,在时代上均属于东汉中期偏早。所见遗物特征虽然与大顶山窑群相差不多,但早期青瓷的数量显然有所增长,罐、壶、钟类制品的质量进一步有了提高。胎骨比较坚细,呈现浅灰色,在器肩、上腹、里口、圈足等部位均有青黄色釉。东汉中期以后的凤山窑址,烧制器物才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过去的印纹硬陶等制品,巳开始采用瓷土制作,早期青瓷的产品所占的比例则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器类也相对丰富起来。有壶、钟、罐、钵、盆、盘、耳杯、锥斗及五联罐等。这些早期青瓷的器形规整、胎质坚硬,釉层增厚,釉面光润,制作更加精致。这些情况表明在上虞地区的东汉早、中期的窑业生产,由原来的烧制印纹硬陶为主,同时也兼烧少量的早期青瓷。发展情况表明,印纹硬陶的数量逐渐下降,品种日益减少,而早期青瓷的生产则由少到多,品种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在稍晚的太湖岙以及四峰山窑群中进一步得到发展,有的窑址表明,已由印纹硬陶和早期青瓷同窑兼烧逐步地发展成单纯烧制早期青瓷的窑场,且烧制出了部分的成熟青瓷。这一变化过程,并不限于上虞一地,在永嘉-、宁波等地的窑址也同样如此。

东汉后期的青瓷窑遗址,仍以上虞县为最多,目前已查明的有联江的帐子山、凌湖图箕番、倒转岗、石浦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等7处。表明我国的瓷业在东汉时期已经不限于个别地区个别瓷窑的生产了,至少是在浙东的宁(波)绍(绍兴)地区和浙南的永嘉等广大的范围内建立起了瓷窑,制瓷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罐与上述东汉纪年墓出土的器皿完全相同,这情况不仅表明小仙坛窑址的时代属于东汉晚期,而且也证明了这些墓葬出土的青瓷是浙江上虞地区所产的。

本文由文物鉴定中心整理发布http://www.chinawenwu.cn

分享到:
文物鉴定
古玩鉴定

扫描添加企业微信